中新网12月8日电 据俄媒报道,当地时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他将在2024年竞选总统。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
1952年10月7日,普京出生在列宁格勒市(现圣彼得堡市)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曾参军负伤,后在工厂工作,母亲干过各种杂工、看过大门,从二战期间残酷的列宁格勒围城中幸存下来。
资料图:普京与母亲的合影。图片来源: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网站
普京在列宁格勒长大,在老师的回忆里,他是个精力充沛、颇有潜力的孩子,“我发现他对语言有兴趣,掌握得很快。记忆力非常好,懂得随机应变。”
中学时代,受电影《盾与剑》的影响,普京产生了成为情报人员的想法。1970年,他如愿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学院,197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全部门工作。
能将爱国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情报工作,深深吸引着普京。他从秘书处工作做起,随后在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总局)从事谍报工作。后来,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派往莫斯科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学习,为德国之行做准备。
前往德国之前,经朋友介绍,普京认识了柳德米拉。两人在1983年结婚,生下了女儿玛利亚和卡特琳娜。
1985年,普京被派往当时的民主德国德累斯顿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普京表示,“工作很顺利,在国外工作期间能够升职一次很正常。我被两度提拔。”
1989年,柏林墙倒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前夕,普京于1990年返回家乡,到母校任职。
忆起这些时光,普京说,“我当时很高兴来到列宁格勒大学的‘屋檐下’,希望写上一篇博士论文,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或许还能留在大学工作。”
然而,不久后,普京就进入当时的列宁格勒市政府,后出任圣彼得堡市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等职务。1991年,普京向克格勃提交了辞职报告,结束了“特工”生涯。
普京和家人1996年前往莫斯科。他被任命为俄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政治生涯从此启航。
在莫斯科,普京历任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联邦安全局局长、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联邦总理等。
世纪之交的1999年12月31日,普京受时任俄总统叶利钦邀请,出任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普京正式当选总统,并于5月7日宣誓就职。
资料图:2000年,普京参加总统就职典礼仪式。图片来源: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网站
在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普京说,“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希望我们的俄罗斯成为一个自由、繁荣、富裕、强大、文明的国家,一个其公民为之骄傲的国度、一个受到世界各国尊重的国家。”
此后,普京致力于带领俄罗斯走出社会经济危机,进行了一系列法律改革,大力打击寡头。四年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5%,外债占GDP百分比从50%下降到30%。经历过“休克”的俄罗斯走向复苏,民生福祉得到改善。
普京还开启了年度记者会的传统,并延续至今,仅少数年份未作安排。在动辄持续数小时的记者会上,他不间断地接受媒体和公众提问并作答,问题从经济内政到军事外交,贯穿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资料图:2021年12月,普京在持续近4小时的年度记者会上回答了55个问题,涉及俄罗斯内政、中俄关系、俄乌关系等。图片来源: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网站
首个任期结束后,普京又在2004年、2012年、2018年三度出任俄罗斯总统,掌舵这个横跨欧亚的北方大国。
期间,俄罗斯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国家恢复对经济命脉的把控,逐渐稳定的政治环境也促进了经济发展。2005年,俄罗斯进入世界十大经济体之列,冬奥会、世界杯也相继在俄罗斯举办。
近年来,俄罗斯的军事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12年,俄军现代化武器装备所占比例只有16%,2021年底,这一比例达到了71.2%。
资料图:2022年7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海军节阅兵式上发表讲话。
如今,北约东扩持续,俄罗斯面临战略空间挤压。乌克兰危机爆发和西方不断加码的对俄制裁,给俄罗斯持续带来压力。作为回应,普京签令,俄政府制定“不友好国家和地区”名单,限制与其的资金流动和能源供应。
谈及国际形势,普京多次公开批评美国为首的西方“傲慢”,谋求“霸权”。普京认为,多极化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形成,是不可逆的过程。
作为总统,普京十分看重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十年来,他40多次同中国领导人会晤,一场场交流中,在两国元首的亲自擘画和战略引领下,双方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持续扩大。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冬奥会等中国举办的重要活动上,普京都应邀出席。
“俄中伙伴关系具有特殊性,始终建立在互信、尊重彼此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2023年,普京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向中国人民致意。
严肃和不苟言笑的政客形象之外,普京的其他特质也经常吸引媒体的关注。
资料图:2010年,普京在参观圣彼得堡的一座体育休闲中心时参与训练。图片来源: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网站
他爱好运动,尤其是柔道和桑勃式摔跤,大学时代获得过桑勃式摔跤冠军,还是1974年列宁格勒的柔道冠军。“人应当保持灵活,有时可以让步,但前提是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普京在谈起练柔道的感悟时说。
他自曝60岁才开始学习滑冰和冰球,一直打到今天,“团队运动有趣、令人兴奋,能让人摆脱日常事务,获得真正的休息。”
资料图:冰球场上的普京。图片来源: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网站
普京还是摄影师镜头下的“硬汉”,骑马、打猎、坐潜艇、开赛车、在宗教节日时跳入冰水的画面为人津津乐道。
普京热爱飞行,他在森林火灾中驾驶飞机灭火,驾驶苏-27战斗机飞临车臣共和国视察,也曾驾驶图-160战略轰炸机飞行5小时……
普京的“铁汉”形象,与其“柔情”的一面相辅相成。
在一场帮助儿童实现心愿的活动中,一个双目失明小女孩的梦想成为记者,普京为此专门安排时间接受女孩的采访,耐心回答问题。
普京接受失明女孩采访。图片来源:俄新社报道截图
采访结束后,小女孩希望“看”一下普京长什么样,于是普京俯下身,让孩子抚摸他的脸,留下温馨一幕。
如今,这位被称为“俄罗斯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将继续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又一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清算市场,金融如何高水平开放
——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
中新社记者 夏宾
“金融高水平开放”是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关键议题之一,会议提出要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中国央行则于近日向万事网联公司核发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由此境外银行卡清算机构万事达卡进入中国市场。
万事达卡入局中国市场将带来哪些影响?未来中国金融开放之路又将怎么走?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对此进行深度解读。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又一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清算市场,金融如何高水平开放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境外银行卡清算机构万事达卡进入中国清算市场,您认为这会对中国清算支付行业带来什么影响?
黄益平: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最近五六年,中国引进海外金融机构并发放牌照,以及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这次万事达卡进入中国清算市场是过去这些年金融对外开放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
另一方面是中国支付行业进一步发展。说到支付行业,首先想到的会是移动支付,但支付行业有更加广泛的含义,比如有批发层面的支付清算问题,金融机构间的支付手段就不是用移动支付,还有很多跨境业务,中国当前也在试图建立一些跨境支付系统,另外银行卡也是支付清算很重要的内容。
所以新引进外资机构,尤其是将来万事网联发行万事达人民币银行卡,是促进国内支付行业良性竞争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中新社记者:对这次牌照发放,中国央行表示,要持续完善银行卡清算机构监管机制,促进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非常发达,便利度很高,那支付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益平:我理解支付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服务到位、便利,把成本降低;第二是效率高且能保证安全,这里面需要有相当程度的竞争,有竞争才能提升服务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要引进海外机构参与国内市场,尤其是发卡,这对中国的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补充意义,同时也可以有一定的竞争。简言之,支付行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提供一个服务好、效率高、支付手段比较完善的支付系统。
图为11月30日,黄益平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专访。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中国金融开放持续推进,外资机构在各领域都拿到了一些牌照。在您看来,中国金融业开放成效如何?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黄益平:实际上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金融机构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加大,从2017年以来则明显加速,引进了更多国外机构到中国来参与竞争、参与业务。
从大方向来说,金融开放是非常广义的概念,包括金融机构开放,也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外对内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这些就涉及到资本项目。简单来说,金融机构对外开放就是海外的“引进来”,中国的“走出去”,相对来说对安全稳定的冲击比较小。
因为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来,就像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做直接投资一样,过去在制造业看到很多这样的投资,现在在金融业来投资发展业务,是接受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理论上说,它不会引发新的风险。这可能是一个既能达到开放效果,提升金融服务质量,而风险又相对比较可控的一个做法。
图为11月30日,黄益平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专访。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新社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您此前也提到,不能因为风险因素就拒绝开放,应采取相对较稳慎的开放策略。那么,当前中国金融开放面临着哪些风险?该如何应对?开放的节奏和力度又如何把握?
黄益平: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拒绝开放,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但还有一个观点跟它连在一起,就是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而不管金融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的观点发生了一些改变。过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认为资本项目开放好,封闭不好,但从过去这些年的经验看,任何金融政策都有正反两方面影响。
就拿金融开放,尤其是以资本项目开放作为例子,资本项目开放的好处显而易见,资本可以出去、可以进来,追求最高回报,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资本项目开放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有可能出现资本大进大出,而造成金融不稳定,甚至在有一些国家会酿成很严重的后果。
放开很重要,但得有基本条件,准备好了才能放开,如果没准备好就放开,资本一旦大进大出,造成金融体系崩盘,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拒绝开放,但更重要的是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不管金融风险,最终我们所有的金融开放政策其实就是在效率和稳定之间求得一个平衡,不能偏废。
过去这些年来,虽然在不同阶段重点不太一样,但中国金融开放有一个基本策略,就是经常项目下的资本流动基本上已经放开,人民币汇率不断市场化,但资本项目相对走得比较谨慎,而金融机构对外开放有很多好处,同时风险因素相对小一些。
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其实有一些讨论,有人说不能让外资银行来,一进来就会造成金融不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误解。外资银行到中国开展业务,其实是到中国注册、在中国经营,它只是外资拥有的一家中国的银行,资本进出和风险都受中国监管,这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现在在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风险和安全问题的考量。在机构放开上步子非常大,但在资本项目,尤其是资本市场开放相对比较稳健。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要重视经济和金融安全,因为现在确实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因素,在国内,有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地方债务等风险,在这些风险能稳定住之前,如果开了一个口子,有可能会导致投资者信心大起大落,那就不能贸然放开。
在国际,美联储加息周期长,给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很大压力,现在美国经济不错,加息可能已经快结束了,但美国经济明年很大概率会发生一次轻度危机,国际经济环境也不是非常稳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比较好的策略可能仍然是在重视风险和稳定的前提下,比较谨慎而稳步地推进金融开放。
图为11月30日,黄益平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专访。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新社记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还特别提到,“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制度型开放?这样的开放策略跟之前什么异同点吗?
黄益平:讲制度型开放,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规则和制度的开放。回想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常是一些政策调整,甚至有时候是政策都没有调整,但在做法上有一些调整。怎么样来保证稳健的开放,那制度型开放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很明确地把规则和制度建立起来,然后在资本进出也好,机构进出也好,有一个相对稳定和透明的政策环境。
过去我们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开会或者口头鼓励几家企业“走出去”,欢迎几家机构进来,将来就是要一个很透明的规则,哪家进来哪家出去,都有基本标准,谁想进来谁想出去,只要满足这个条件都可以申请。
制度型开放就是通过规则来减少主观意志的决定,从长期来说非常重要。
中新社记者: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之一。您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发力点在哪里?
黄益平:这与现阶段金融开放的重点有关系。金融开放内容很多,金融机构的双向开放、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资本项目放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这四个方面都在不断推进,但可能在速度上、重点上有不一样。
原因就在于中国当前管控金融风险的挑战比较大,这个情况下,可能就要看哪一些领域的开放对风险影响比较小,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比较大。
我觉得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欢迎海外机构来展业,其实就是外资金融机构到中国来支持实体经济,另一个就是资本项目也是要放开的。
其实过去几十年已经形成的一套基本策略就是,因为要保稳定,资本项目在放开,但到现在为止可能开放程度相对有限。
金融稳定很重要,在放开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有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考虑,就是“先流入后流出”“先长期后短期”“先股权后投资”。第一是欢迎钱进来,第二是欢迎稳定的投资进来,而不是短期的大进大出,对风险冲击比较大。
我们过去一直欢迎外国直接投资,因为它进来后在中国办厂、开办公司,不会说明天就走了,而在资本市场上这样的快进快出是有的。我们更欢迎一些长期资本,这些资本的性质和所属机构有关系,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保险机构,它们的钱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到中国来投资资本市场,不见得就一定要去做实业投资,因为每一种基金的重点不太一样。
从这两点来看,一个是欢迎更多外资机构到中国来开展业务,另一个是欢迎更多长期资本来支持我们的增长,背后其实就是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对风险更加能管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很多方面,我自己解读最终就落在两个点上:改善金融服务和防范化解风险。(完)